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首页>专业论文

“四维三层”省级智能运检体系构建及实践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0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安徽电力”)隶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下设16个市级供电公司、72个县级供电公司和12家直属单位,管理各类员工7万多人,服务电力客户2899多万户。截至2018年9月底,全社会装机容量6899万千瓦,国网安徽电力以火电为主,呈北电南送格局,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目前,已建成特高压交流变电站2座、特高压交流线路7回、特高压线路4回,特高压线路2726千米,形成3处密集通道。密集通道内最大输电负荷为3160万千瓦,相当于2017年安徽电网最大负荷的80%,华东最大用电负荷的10%左右。国网安徽电力始终致力于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全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始终致力于加快电网建设,不断优化电网结构,促进省内电力可持续发展,始终致力于推动省政府能源发展战略,“皖电东送”成效显著。

2017年国网公司运检部创新构建了适应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智能运检体系,完善职责清晰、纵横联动的组织体系,以核心技术创新融合构建智能化技术体系,推动管理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运检管理模式转型,提高运检管理水平。国网安徽电力以实现电网更安全、运检更高效、服务更优质为目标,围绕“精益管理、设备感知、现场应用、成效评估”四个维度,全面推进“大云物移智”与运检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运检示范工程,推动电网运检工作创新转型。

一、成果推广背景

(一)落实国网公司智能运检战略部署的需要

国网公司适应时代形势和国家战略,大力推动“互联网+”与电网生产的深度融合,提高电网运检管理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电网生产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国网公司相继印发了《智能运检白皮书》和《智能运检建设方案》,提出以“大云物移智”现代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电网设备安全运行、提高运检效益为目标,以智能运检管控中心为组织枢纽,建设技术、装备和平台的有机合体,实现运检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运检智能化发展指明方向。

(二)国网安徽电力高质量发展对运检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国网安徽电力坚持安全、优质、经济、绿色、高效的电网发展理念,提高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配电网。十三五以来,电网和设备规模快速增长,密集通道运行要求越来越高,三大直流保电压力逐年提升,运检管理信息化水平与电网快速发展不匹配。设备状态感知自动化、数字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设备状态可知可控。设备故障预警、预控,管控决策科学高效,需大量人员投入,工作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精益运检和优质服务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和积极应用智能运检技术,推动运检业务转型升级,提高运检管理水平,促进电网和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国网安徽电力智能运检体系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化

国网安徽电力在国网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智能运检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各类信息系统,获取设备基础信息、生产计划、现场作业、异常预警、故障缺陷、灾害受损等信息,初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控。但总体上呈现零散式、碎片化特点,智能装备配置应用未能产生预期成效,未建立规范应用体系,不能真正发挥“机器代人”实效。运检业务数据壁垒仍然部分存在,多源数据无法融合,基层单位对智能运检探索积极性较高,但缺乏统一的建设思路和目标。迫切需要搭建可拓展的统一框架,梳理建设适应安徽电网的智能运检体系,推动公司运检创新转型,提升电网运检精益化水平。

二、成果推广的内涵和做法

把握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趋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电网更安全、运检更高效、服务更优质为目标,以“大云物移智”与运检业务融合发展为主线,围绕“运检管理、设备感知、现场应用、成果评估”四个维度,全面覆盖智能运检的管理要素,实现全闭环管理;构建由现场应用层、业务管理层和指挥决策层三层集约管控的智能运检体系,实现现场作业信息全面掌控,输变配作业全流程为主线的全业务过程管控,作业数据移动化、信息流转自动化,精益管控设备实时状态,精准掌控现场作业信息,精益调配运检业务与资源,辅助指挥决策;应用“大云物移智”新技术,打好运检信息化“攻坚战”,开展“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建立“2+N”业务管控应用,实现运检管理“两个转变”,从“分散现场管控”向“集约生产指挥”的转变,从“传统人工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变。

(一)明确“四个维度”管理路径,实现智能运检“四个控制”

1. 以“数据流”促“业务流”,实现管理可控

依托PMS2.0、生产实时管控平台两个核心系统,面向输电、变电和电缆作业现场,获取设备信息和作业生产信息,以“数据流”促“业务流”,实现运检业务全过程精益管控。全面融合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获取现场设备三维仿真画面和现场实时视频,全面掌握设备缺陷、异常及电网运行状态信息,实现作业现场的全景可视。构建运检大数据模块开展专业管理数据分析、挖掘工作,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为智能化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管理可控。

2. 推进设备装备智能感知,实现设备能控

搭建电力运检物联网感知设备状态及运检资源,应用智能装备推进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智能分析与共享。从设备运检角度提出设备设计、制造、基建等环节智能化需求,深化在线监测装置、环境监测装置、物联网感知设备、配电自动化装置等应用,实现电力运检信息可测、可视、可控。规范现有无人机、机器人、激光清除异物、SF6红外捡漏等智能装备在巡检作业中的应用,实现环境(巡检)数据的高精度、高时效、全方位采集,实现设备能控。

3. 推广现场作业智能化,实现现场在控

深入开展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在现场作业和安全管控中的融合应用,全面掌控现场信息,开展现场安全实时监督,实现作业方式智能化。将图像识别技术、定位探测技术、电子声光警示技术等应用于作业现场,普及移动作业终端及智能装备,全面掌握设备缺陷、异常以及电网运行状态信息,提升作业效率。基于人工智能开展输变电通道环境、设备和作业行为安全预警管控,识别生产现场环境风险、设备异常和人员作业行为违章,提高电力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能力,实现现场在控。

4. 开展体系建设成效评估,实现工作闭控

针对每个任务和项目,围绕管理精益化、设备智能化程度、装备应用水平、现场安全效率四个方面,常态化开展智能运检建设评估。客观评价智能运检体系建设和应用成效,明确考核具体内容和考核指标,突出重点特色,督促引导公司上下全面推进智能运检体系建设。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体系建设及应用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智能运检体系深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指明发展方向,切实发挥智能运检的作用。

(二)构建“三层集约”管控体系,实现运检效率“三个升级”

1. 夯实现场应用层,推动一线作业优化升级

(1)打造泛在运检物联网,设备状态全面感知

设备状态信息自动感知与共享。在电力设备运检各环节,依托RFID、二维码、智能芯片等智能识别技术,广泛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智能装置,自动获取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实现人与设备、人与装备之间的广泛互联。采用标准协议通过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实现信息安全可靠传输、协同处理、统一服务及应用集成,实现电力设备运检全过程的全景全息感知、互联互通及无缝整合。截止目前,已完成存量设备赋码17000个,生成电子标签的仪器仪表1200余套。

基于智能装备的在线检(监)测。通过视频图像采集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在输电、变电及配电专业的深化应用,实现对输变配设备和线路运行的各种稳态、暂态物理量的全方位即时采集。输电方面,优化图像识别系统UI画面及图像识别算法,提升识别准确率。对雷电、台风、地质灾害等环境监测系统进行部署升级、深化应用,接入视频、图像在线监测装置958套。配电方面,应用覆冰监测终端和微拍终端,实现极端气候条件下线路状态的实施监控,扩展电缆线路在线监测终端功能,提供不间断特征数据,推广应用新型配变台区监控终端,实现对影响电能质量因素的实施治理。变电方面,建设变电站智能运检管控系统,实现变电站现场一次、二次、辅助系统的运检全业务数据采集、识别及处理,已完成五个站的试点应用。输变电在线监测系统接入各类变电在线监测装置3093套,实现220kV以上变压器油色谱监测装置的全覆盖。

(2)做实智能装备三部曲,巡检数据全面获取

第一步,规范应用。规范现有机器人、无人机、激光清除异物、SF6红外检漏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明确智能巡检的规范、综合评价等内容,做到智能装备能用、会用、有用。国网安徽电力部署机器人63台、无人机154架,制定了《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管理指导意见》和《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人机协同作业工作意见(试行)》。

第二步,人机协同。建立人机协同巡检机制,积极应用机器人、无人机开展巡检工作,并与运维人员人工巡视相互补充。结合设备电压等级、季节因素、地形条件等内容,根据人工、机器人、无人机的巡检特点对巡检内容、界面进行划分,建立高效有序、互补互足的协同机制,降低人工、机器人及无人机的工作量及时间,提高巡检质量和效率。

第三步,机器代人。大力推进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自动巡检、红外测温、表计抄录、设备状态核查等高级应用,尤其在恶劣天气、设备故障等特殊情况,有效利用机器人、无人机开展日常巡检,逐步实现机器代人,即时获取状态信息及巡检数据。加大智能装备配置,到2020年底,部署机器人120台、无人机306架,实现机器人及无人机巡检作业覆盖所有输变电班组。

(3)优化移动作业新方式,现场信息全面掌控

在设备巡视、检测、检修、工程建设等环节全面应用APP和移动作业终端,实现输变电配业务全过程各环节信息与管控平台联动贯通。应用倒闸操作APP、“两票十制一单”管控APP、智能运检APP、配抢APP、配电台区验收APP、供电电压监测APP、灾害预警系统APP等移动应用,识别并定位人员、设备及装备,实现多方联动、一键贯穿的现场精准管理。以省检修公司为例,完成巡视记录700余份,倒闸操作票600余份,有效提升现场工作效率和安全管控水平。

利用图像智能识别、机械臂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立体化运维、安全带电作业、智能工厂化检修等方面的升级,优化传统运检现场工作方式。激光扫描管控系统以直升机、无人机激光点云数据为基础,融合多光谱、360全景影像、倾斜摄影等技术,完成通道的三维重构和实景还原,实现危险点管理、不同工况分析等隐患管控和预警。三维实景可视化系统结合高精度实景技术还原变电站设备空间信息,实现设备状态信息可视化再现、现场作业安全距离精准预控、作业人员及车辆行为实时管控。截止目前,已完成6000多公里500kV以上输电线路及17座变电站的三维管控。

2. 深化业务管理层,推动管控手段优化升级

(1)加强数据源端治理,提高业务管控精准度

全面梳理运检数据结构及关联问题,将PMS2.0数据结构化、规则化、标准化,采用数据库关键字查询过滤、人工排查等方式,通过质量探查、清洗、集成及监控等手段进行数据治理。制定流程规范,组织厂商制定计划,形成标准化、结构化、互联化数据体系,确保数据源端唯一,深化信息数据共享。依托信息交互应用,推动作业数据移动化、信息流转自动化,以输变配全流程为主线,建立全业务过程管控体系,开展业务精准管控,提高运检管理能力。

(2)打破数据壁垒,提高运检资源利用效率

集约融合PMS2.0、OMS、生产实时管控、在线监测、变电站智能管控、输电灾害监测预警、配电自动化等各类生产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打破系统孤立、数据壁垒现状,全面升级生产计划、作业过程、设备状态、应急指挥和专业支撑的生产管控,实现运检资源的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运检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

省检修公司作为国网安徽电力智能运检体系的主要试点单位,依托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应用,融合多源系统切实发挥中心在智能运检管控体系中的眼、手和脚的作用。实时集约管控公司各类生产业务,有效提升生产指挥效率,优化制度、流程,修制订中心制度13篇,业务流程9类,实现运检管理扁平化。缩短了设备缺陷、故障、预告警等信息汇集、处置环节,强化了检修计划、生产资源、现场安全的穿透管理,提升了应急、保电响应速度。

结合市县业务集约融合,在蚌埠公司试点成立准配电事业部制的市级供电服务指挥中心,深化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应用,集运检、服务、配网调度监控于一体,提供营配一体化服务,减少业务流转链条,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响应更快速。自运作以来,国网下达故障报修工单同比下降18.81%,故障平均修复用时同比下降46.98%,配变计划停运同比下降53.31%,供电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3)挖掘数据价值,提高在线诊断分析水平

开展设备台账、电网模型、业务信息、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工作,依托管控系统实现数据自动上报、分析、诊断。融合雷电、山火等6个环境预警中心的实时监测数据与通道基础历史数据,对主网输变电设备的气象、地质环境进行融合分析和分时段预警,由“被动防灾”到“主动减灾”,推动精确预警。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巡检数据中心,分析视频、激光点云、高清图片等海量数据,智能分析线路通道环境实时状况,实现巡检信息处理智能化。建立电网设备声纹识别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设备运行和故障的声纹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预警判断。

3、转变指挥决策层,推动决策模式优化升级

(1)深化大数据融合分析,支撑辅助决策

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的运检大数据模块,汇集设备记录台账、在线监测、故障缺陷、环境预警、生产计划、现场作业、业务管理等信息。利用“云雾计算”等技术建立主设备状态评价和趋势预测模型,实现设备状态分析预测和缺陷故障研判,辅助公司领导、分管生产领导、各级运检负责人指挥决策。8月,融合基础台账信息、负荷信息、气象环境信息、在线监测信息,建立变压器的负载能力评估模型,实现变压器负载能力动态评估。

(2)打通各层级信息通道,实时连接指挥与现场

建立基于智能装备的生产现场与运检管控中心互联互通体系,向上支撑智能运检管控和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向下集约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无人机、机器人、移动终端等现场作业信息和运检资源在生产实时管控平台即时展示,预警信息、专家建议和应急指挥要求等指令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及时下达至生产现场,彻底改变传统的分散指挥模式下指令层层衰减、基层信息易失真的弊病,实现管控中心与生产现场的实时交互。截止目前,配置移动终端2000余套,班组配置率超80%。

在三大直流保电、迎峰度夏、防汛防台、重大检修现场等任务中,公司依托视频会商功能实时交互现场信息,准确研判、及时处置,上传下达现场及指令信息,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2017年12月3日,中心依托视频会商功能全过程管控特高压淮南站淮芜I线高抗更换。2018年元月初和2019年二月,中心依托视频会商指挥开展观冰、融冰和抗冰抢险,化解电网风险。2018年成功抗击台风“摩羯”和“温比亚”,在24小时内恢复约90%停电设备和用户供电。

(三)融合N个智能运检技术应用,促进运检管理“两个转变”

1. 建设“一中心,两平台”,打造智能信息“中枢”

应用“大云物移智”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公司大数据中心,建设运检大数据模块、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和供电服务指挥平台。作为先进管理理念和高效工作方式的数字载体,充分发挥智能信息“中枢”作用,实现运检管理从“分散现场管控”向“集约生产指挥”的转变。2017年9月,国网安徽电力省版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在国网系统内率先上线试运行;2018年5月,省检修公司智能管控中心第一个通过实用化验收,正式运转;蚌埠公司作为首家部署统推版本管控系统的市公司,成立输变电专业化中心试点,全面支撑运检部对专业化中心的管控。

构建基于运检全业务的运检大数据中心。依托公司大数据中心建成运检大数据模块,基于设备信息、运检业务、在线监测、调度系统等多源数据,开展基于专业业务需求的智能分析和数据挖掘,建立可扩展的高级应用。汇集、融合和共享不同专业、不同业务、不同应用间数据,构建运检全业务数据的中枢通道和分析中心,支撑两平台智能决策和应急指挥。

深化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应用。依托运检大数据模块,深化管控平台信息汇集、过程管控、预警研判、指挥协调功能应用。通过自动采集电网设备状态及外部自然环境信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开展电网设备异常诊断、风险主动预警和故障自动研判,设立智能运检管控中心强化指挥协调功能,推进科学高效的集约指挥、精准管理的现场作业及生产资源配置,全面提升运检管理穿透力。

建设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充分应用营配调贯通建设成果,围绕“站、线、变、台、户”构建完整的供用电数据模型,横向实现营销业务应用、用电信息采集、设备(资产)精益化管理、电网调度控制、95598业务支持等系统相关数据全面集成,纵向实现输、变、配及低压电网设备与营销客户上下贯通,优化重组配网各类资源,信息化辅助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全面应用,促进管理转型升级、经营绩效升级,实现配电管理全业务覆盖、全流程管控、全信息穿透。

2. 建设“2+N”业务管控应用,布局运检信息“血管”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运检业务的深度融合,基于GIS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完善PMS2.0、生产实时管控平台两项核心业务系统。基于专业发展和管理需求,开发应用输、变、配、计划、技术等专业业务应用功能,全面获取各专业管理数据,布局运检信息“血管”,实现运检管理从“传统人工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变。

规范PMS2.0/GIS业务应用。以PMS2.0作为运检业务平台,完成电网GIS平台数据治理和升级,深化基于GIS平台“一张网”数据共享,实现一张图透视全网脉络,为运检业务应用提供高效的数据管理、拓扑分析和可视化服务。以设备实物ID应用为基础,开展数据治理,提高系统数据共享水平,推动PMS基础数据质量提升和应用升级;以停电检修计划、两票、实物资产管理、移动作业、业扩交互流程应用为核心,推动业务数据应用常态,实现业务应用与业务数据紧密耦合,推动运检管理数字化管控。

构建生产实时管控平台。融合工作流程管理、设备运行信息、现场安全管控以及移动作业应用,构建基于运检全业务的生产实时管控平台。完善两票十制一单、三跨治理、防触电管控、应急受灾统计管控分析、电网运行报表一键统计分析模块功能,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识别生产现场环境风险、设备异常和人员作业行为违章等现场安全管控信息。全面应用APP和移动终端,实现设备状态、巡检数据、预警信息等专业数据在平台与各业务应用间联动贯通,实现运检专业业务管理和现场作业的集约、在线管控。

建设N个业务管控应用。搭建全省无人机、直升机巡检管控系统和变电站机器人巡检管控系统,建设立体巡检应用,实现人工智能巡检装备与电网设备信息互联互通。依托运检大数据模块,应用物联网感知、在线监测装置等智能监测手段,建设设备状态感知应用,实现设备状态智能感知和诊断分析。应用“两票十制一单”APP、建立配电网工程管控平台,打通与设计、资金、合同、检修计划等专业系统数据接口,建设配电网工程管控应用,实现工程管理精益、过程管理规范、投资精准。以新型配电设备构成智能感知层,运检大数据模块构成数据融合层,模块组件构成智能决策层,建设新一代配电智能化管控应用,实现配网设备状态管控、运维检修管理、供电服务指挥等配网高效运营和服务。基于PMS2.0和运检大数据模块,建设电网实物资产管理应用,开展设备(资产)状态多维度精准分析,实现对设备(资产)健康情况多维度画像,支撑公司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四)建立工作机制,保障体系规范高效运转

1. 建立新技术、新装备研究与应用工作机制

以提高运检效率、解决现场作业难题为目标,将运检新装备新技术有机融合到智能运检体系框架。

统筹规划,实现精准投资。在公司层面做好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避免各单位自行其是、无序实施。统筹项目安排,强化无人机、机器人及各类新型检测装备配置与现场应用。

智能全检,严把质量关口。提升电科院各专业实验室智能化、自动化检测能力,做好新装备新技术的入网把关和到货集中验收,试点建设设备智能检测中心,逐步推进装备、物资到货全检,确保稳定可靠。

规范应用,推动人机协同。制定无人机、机器人、在线监测、物联网感知、机械化施工、移动检测等新装备新技术应用规范,建立装备、仪器仪表管控系统,将装备、仪器仪表纳入到日常运维检修管理,创新开展智能化手段替代人力资源,有效提升运检效率,逐步实现机器代人。

搭建平台,驱动创新发展。依托青创赛、群创赛、科技创新等平台,统筹规划、推进新技术新装备研究与应用。按照“遴选一批、审核一批、发布一批、应用一批”的方式,统一安排研究、应用资金与产品化途径,开展项目储备并按年度发布研究需求、推广应用目录和计划;突出创新性、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推广性,对公司新技术、新装备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评先评优,激励运检创新,驱动运检智能化发展。

2. 建立横向协同、纵向管控的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运检部推动建立跨部门跨专业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发展、财务、物资、人资、科信等部门职责,解决制约智能运检体系建设及运转的资源配置、决策支撑等关键问题,推进智能运检高效开展,形成工作合力。

厘清公司各级单位及同级各部门间的生产指挥职能,理顺指挥流程,强化公司领导-运检部-各生产单位“三级联动指挥机制”。做到生产任务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负责。对于重点工作任务,相关的部门、单位都制定好“责任图”,明确到岗,细化到人。

3. 建立智能运检建设闭环评估机制

从管理精益化、设备智能化程度、装备应用水平、现场安全效率四个方面建立智能运检闭环评估机制,评估智能运检体系的建设情况,并为下一步改进提升提供方向。

在管理精益化方面,考核输电、变电、配电、技术、计划精益化管理评价指数完成情况,PMS、生产实时管控平台业务流程数据准确率、采集自动化率和报表一键生成覆盖率,智能运检管控平台、供电服务指挥平台智能化监控和辅助决策应用,技改、大修和配网工程项目智能立项和自动评价比例。

在设备智能化程度方面,考核在线监测装置接入率、数据准确率及缺陷检出率,设备、通道异常缺陷主动预测预警和自动诊断分析能力,声纹识别、套管末屏监测和线路异常状态智能诊断等先进监测技术推广应用水平,配电自动化覆盖和应用程度,设备智能检测覆盖率及质量状况。

在装备应用水平方面,考核无人机、机器人配置覆盖率、作业标准化程度、缺陷故障检测分析准确率以及作业代人比例,移动作业终端配置率,先进检测仪器和智能化作业装备配置比例。

在现场安全效率方面,考核运检员工劳动生产率,设备、人身安全事件下降比例,运检业务移动作业覆盖率和应用率,技改大修及城农网工程机械化施工覆盖水平,带电检测缺陷检出数量和准确率。

三、成果推广的实施成效

(一)提升了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智能运检体系通过智能装备及在线监测装置自动采集设备状态及外部自然环境信息,构建电力物联网实现电网设备的状态分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手段开展设备异常诊断、风险主动预警和故障自动研判,提升了设备状态感知能力、主动预测预警能力及供电优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了设备本质安全水平。以省检修公司为例,共研判、发布各类风险预警信息162次,处置各类缺陷故障372条,精益管控生产计划985项,视频稽查监督工作现场1690处。弥补故障处置前期空白时间30分钟以上,平均消缺周期缩短30%,人员责任工作延期降为0次。

自体系运转以来,国网安徽电力特高压和密集通道设备“零跳闸”,迎峰度夏设备运行平稳,各项保电任务圆满完成;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故障跳闸率同比下降16.8%;110kV及以上变电主设备故障跳闸率同比下降24%;全省配网故障跳闸同比下降55%,95598故障报修同比下降17%;城市、农村年户均停电时间同比下降4.8%、1.0%;城市、农村综合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96%、99.90%。

(二)提升了电网生产效率

以智能装备、移动APP等为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变了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大大提高了人员作业效率。依托管控系统的信息汇集、指挥决策功能,进行生产任务和运检资源的统一调配,实现决策指令在管控中心和多个作业现场实时交互,提升运检管控决策科学性、现场作业管控力度和资源大范围配置效率,全面提升了电网生产效率。

500kV及以上变电站实现智能巡检机器人全覆盖;全年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直升机巡检11571公里,无人机巡视杆塔累计1万余基,发现各类缺陷600余处,带电喷火清理线路异物3次;深化激光点云数据应用,集成了136回、8300余公里输电线路的激光扫描数据,实现了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全覆盖,全年完成通道隐患分析15次、发现危险点152处;应用配网架空线路自动接火装置,缩短带电接火作业时间60%以上;应用变电倒闸操作应用,使用移动终端取代纸质操作票,工作效率较传统纸质票提升了60%以上。

(三)推动了运检管理变革

通过建设智能运检管控中心和各级专业中心,设置新型运检班组,开展智能运检管控中心和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的平台深化应用,拓展输变配专业中心管理需求的N+业务系统应用,推广新型运检班组智能装备应用,全面推动运检方式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提升设备状态感知能力、主动预测预警能力、辅助诊断决策能力、集约运检管控能力、生产应急指挥能力以及供电优质服务能力,实现运检管理模式从“分散现场管控”向“集约生产指挥”的转变,从“传统人工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变,实现运检资源优化配置和工作方式创新发展。(供稿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