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首页>电力要闻

协会活动更多>>

辛保安、孟振平、温枢刚、邹磊、江毅、杨长利、曹志安、宋海良两会发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3

       近日,全国人大、政协相继召开会议,来自能源电力行业的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摘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南方电网董事长孟振平、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哈电集团董事长曹志安、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等的发言,以飨读者。

       国家电网辛保安董事长在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言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参加了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

       在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丁薛祥表示,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最亮丽的篇章之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重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丁薛祥希望环境资源界委员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参加联组会并发言。辛保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辛保安就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当前,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说。

       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以下简称“两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型建设”)的提案,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能源电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石,既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重要领域,推进“两化协同”意义重大。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牢牢把握电网在促进能源资源畅通循环、牵引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枢纽平台作用,将“两型建设”作为电网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战略任务,深入探索实践以数字电网作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全力服务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及早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提案提出,数字电网依托“数据+算力+算法”,统筹解决海量主体泛在、多维时空平衡、实时双向互动等难题,可支撑多能协同互补,促进源网荷储互动,推动多网融合互联,是“两化协同”的集中体现,在“两型建设”中切实发挥关键载体作用。

       以新能源消纳为例,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数字电网建设,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通过数据实时采集、能源综合建模、能流优化控制,有效提升了新能源预测精度和系统友好水平,充分发挥电、热、冷、气、氢等不同能源优势特点,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如今,只需打开南方电网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就能了解近800家新能源场站信息、2万余个发电单元,可以提前预判来风、日照形势,实现95%以上统调新能源场站有功功率、功率预测等关键运行数据的网、省、地三级共享,有效应对新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给电网带来的影响。

       以数字化手段破解新能源功率预测难题、保障新能源应发尽发,有力拓展了清洁能源消纳空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建成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5%,清洁能源电量占比59%,清洁能源消纳水平稳步提升。

       以数据为纽带,南方电网公司促进车网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驱动能源全要素、全产业、全价值链协同优化。3月2日,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的深圳,南方电网公司发布国内首份《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与发展白皮书》,开启电动汽车变“充电宝”的规模化道路。通过“车网互动”技术,电动汽车可错峰充电,甚至向电网反向送电,帮助电网调节负荷,车主也能从中获得补贴收益。

       数字新基建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而传统的数据中心存在能耗偏高的痛点。南方电网公司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在建设南方能源大数据中心的过程中,预留源网荷储、余热回收等绿色能源应用接口,更好推进绿色化所需的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应用,加速推进“两型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发生,

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两化协同”正当其时。

提案建议,

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创新引领,

将数字电网作为着力点、结合点,

以“两化协同”促进“两型建设”。

具体而言

➤建议将“两化协同”作为重要内容,深化“两型建设”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发展局面。

➤同时,将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项,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打造“两化协同”标杆示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实践。

➤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此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委员观点: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文

《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

报道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委员观点

以下为部分报道摘录↓↓

环境资源界别

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

       今年两会,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新能源、碳汇、绿色金融等话题成为委员口中的高频词。

       据了解,此次新设环境资源界别,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再次增加新的界别,其成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专家、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负责人等,共有80余人。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正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别,反映了国家对环境资源的重视上升到了新高度。大量相关领域的人士聚集在一起,可以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加快发展新能源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可有效平抑新能源输出功率波动、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性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新能源配置的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

       “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温枢刚委员重点关注“新能源+储能”优化发展、高温气冷堆技术持续创新、煤电在能源保供和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等问题。他建议,因地制宜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进一步提升利用水平。同时,推动已出台的储能“政策包”落地见效,进一步加快市场建设,保障新能源配储能项目“有身份”“有活干”“有钱赚”。

       光伏治沙、清洁供暖、绿色新型煤电……更多的能源转型行动正在进

主流媒体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邹磊提案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全国两会在京开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与其他委员齐聚一堂、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学习时报

风光水火储:

多能互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实现路径中,“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是潜力空间巨大、技术经济可行的关键举措。

       多能互补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清洁低碳,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但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电力系统对调频、调峰资源的要求更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呈现出批量分散式供给,且多在远离负荷中心的西北地区,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管理成本。随着高比例新能源电力并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及安全性面临着巨大压力。

       面对现实挑战,大力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以此推动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这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推进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多能互补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各类建设主体纷纷发力,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已成热潮,但在推进过程中普遍面临政策落地、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协同推进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能源经济制度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部门、政策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1.加大多能互补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多能互补发展的配套政策。将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纳入国家及省级规划,可优先使用各省区市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及补贴等总量指标。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就地消纳后的富余电量,可优先参与跨省区电力输送消纳。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根据本地风光资源特点优化配置储能设施,避免“一刀切”强制要求配置储能规模和时长,以提升项目市场竞争力。

       2.完善清洁能源电力交易机制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区域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逐步统一省份间电力交易规则,促进跨区跨省直接交易。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电力消纳责任主体签订多年长期购售电协议。健全完善跨区跨省绿电交易规则,推动受端市场用户直接参与新能源跨省交易。

       3.健全多能互补各项技术细则

加快制定多能互补项目配置新型储能技术导则,制定储能电站消防设计验收、状态监测评价等强制性要求和技术标准。完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各项标准,明确多能互补系统技术要求,规范多能互补项目建设管理。

       4.加强电源电网统筹规划协同

       强化外送的多能互补基地规划与跨区跨省送电规划的衔接与协调,确保电源和电网项目同步投运发挥作用。

       5.挖掘各类能源品种调节能力

       逐步扩大尖峰电价和负电价波动范围,推动其他能源品种更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加强电力、工业、建筑、热力等领域基础设施的工作协同,出台综合规划、一体审批、标准制定和数据交互的相关法规。

新华社客户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董事长邹磊:

 以多能互补方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中国电力报

邹磊:

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军企业

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委员观点:

人民日报       奋力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江毅

全 文 如 下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资央企是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贡献者。10年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31.4万亿元增长到81万亿元;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超过全国1/3;煤电央企单位供电煤耗从每千瓦时319克标准煤降到298克标准煤。

       作为能源央企

       中国华电坚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给服务质量,在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10年来,公司装机容量跃升至1.91亿千瓦,资产总额跃升至1万亿元以上,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87.3%、69.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25%提升至47.2%。

       成就喜人,挑战犹存。新征程上,还应奋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独特优势,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华电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提高管理效益效率。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       政协委员畅谈“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加快发展新能源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

       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一排排白色风机高高耸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向记者展示的照片,是国内首批、广东首个近海深水区风电项目——华电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的场景,这里每年可创造15.5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强化先进核能技术创新,推动核能与新能源协调发展

       核能应用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是国家整个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代表,也是需要跨学科和跨行业合作的高科技产业之一,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内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国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能技术。在核能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运营以及核燃料循环等各领域不断突破、持续进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具备每年生产8~10台/套大型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同步建造30多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同时,我国核电“走出去”有序推进,与法国、英国、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开展了务实合作。

       当前,先进核能技术正在向着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好、用途更广泛的方向发展。针对加快推进核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杨长利建议:一是加大涉核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整合相关资源积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共享型国家核能综合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研力量。二是加大共性问题解决力度,强化跨行业、跨企业协作,建立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投入。三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核能研究课题长期稳定支持,将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杨长利谈听取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感受

广聚共识增合力

共赴光荣与梦想的远征

3月5日

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

委员们

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央视《新闻联播》专栏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代表委员议国是】

报道了全国政协委员杨长利

参加分组审议讨论

       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认为,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政协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

在参加科学技术界委员小组讨论时说

对于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

报告总结出了

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必须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

这些至关重要的一些体会

这些是我们在实践当中深化出来的

关于政协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这也是我们今后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法宝

       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备,且不断向中高端发展,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但产业链仍然存在“卡脖子”短板问题,加快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曹志安认为,虽然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还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时,部分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等面临着国产化推广受阻的困境,国内部分企业在采购装备时,指定或者信赖国外产品的情况还较多,在招标文件、合同及技术协议中明确指定采用进口产品,导致国产化应用推广进程受阻。

       为此,曹志安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对新审批项目的特定设备规定较高比例的国产化率,并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政策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打造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良好产业生态和应用环境。

       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建议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于我国有优势的领域,比如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同时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我国市场大、产业化进展快的优势,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投运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65万千瓦,超过2021年同期规模的2倍。根据测算,为满足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目标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消纳,新型储能装机需求至少3000万千瓦。

       宋海良认为,为推动规划目标高质量落地,当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对此,宋海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立足国家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当前,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盈利模式等还不明确,收益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了项目投资积极性。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二是立足产业端,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议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及时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形成贯穿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应急、退役处置等环节的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超前部署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工作,加大与国际标准的对标力度,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当前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普遍处于实验示范或商业化初期,仍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与技术集成。建议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国有企业通过产业联盟、产业链链长等形式开展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核心材料研发攻关,加大产业化应用支持力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链延伸培育。当前新型储能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装备等个别关键环节还需要补强打通,供应链稳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三是立足市场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当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做好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和盈利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