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首页>通知公告>会议

践行新理念 打造新平台 汇聚新动能 引领新常态 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效率效益

作者: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发布时间:2016-04-06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2016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表彰大会、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主要议题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全国工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质检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回顾总结、交流2015年及“十二五”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提出2016年及“十三五”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思路和意见,表彰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项目,审议通过协会相关决议。现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电力行业面对经济增速回落、社会用电趋缓、环保约束加剧、增长动能乏力、运维环境复杂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困难与挑战,经过各级电力企业和广大干部员工的奋发有为,创新创效,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取得了厚重辉宏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
       1、电力设备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2015年,全国电力行业为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指导意见》安排要求,全国电力行业建成投运了一大批电源、电网设备工程项目。全年新增发电设备容量1.4亿千瓦。其中:火电6400万千瓦、水电1608万千瓦、核电820万千瓦、风电3297万千瓦、光伏发电1513万千瓦。全国电网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1785万千伏安,新增220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3152千米,新增直流换流容量250万千瓦。
       截至2015年底,全国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15.067亿千瓦。其中:火电总装机容量9.9亿千瓦(煤电8.8亿千瓦,占火电比重89.3%),水电总装机容量3.2亿万千瓦(居世界第一),核电总装机容量2642.73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8.6%,占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25.9%,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占全球1/4以上、居世界第一)。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610889千米,其中:直流±800千伏9966千米、±660千伏1336千米、±500千伏11875千米、±400千伏1640千米,交流1000千伏3116千米、750千伏15520千米、500千伏159529千米、330千伏27308千米、220千伏380599千米;全国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总容量313240万千伏安。其中:直流±800千伏3430万千伏安、±500千伏14230万千伏安、±400千伏141万千伏安,交流1000千伏5700万千伏安、750千伏11660万千伏安、330千伏9346万千伏安、220千伏160011万千伏安。至此,我国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投运总规模双双持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5年底,各大发电集团发电装机总容量分别是:华能集团公司16063万千瓦(居全球发电公司第一)、大唐集团公司12717万千瓦、华电集团公司13476万千瓦、国电集团公司13500万千瓦、国家电投集团公司10740.15万千瓦、神华能源公司7861万千瓦(其中国华电力公司3554万千瓦)、中核集团公司核电装机1151.2万千瓦、中广核集团公司核电装机1709万千瓦、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水电装机5954.5万千瓦、华润电力公司3944.21万千瓦、粤电集团公司2908.6万千瓦。电网设备累计投运规模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总容量363452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889863千米;南方电网公司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总容量83099.7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191588.3千米。
       2015年,一批载入世界电力史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源、电网设备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或开工建设,彰显了我国电力工业迈上了发展新阶段和作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的引领势头。
       火电工程:世界首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江西华能安源电厂1号机组和世界首台100万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国电泰州电厂3号机组分别于去年6月和9月正式投运。这两台二次再热机组的发电煤耗、发电效率、环保指标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国电泰州电厂3号机组设计发电煤耗256.2克/千瓦时,比当今世界最好水平低6克/千瓦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量均减少5%以上。这两台机组的成功投运,将为我国新建火电机组全面推广应用二次再热技术提供典范经验。由中国能建集团承建的我国第三代循环流化床锅炉首台应用机组,于去年9月18日在山西国峰电厂正式投运,亦将引领我国今后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发展方向,助推CFB机组建设驶入快车道。世界首个百万千瓦间接空冷机组工程宁夏鸳鸯湖电厂二期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机组于去年5月26日开工建设。目前国内首个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电厂国华北京燃气热电厂于去年8月7日正式投运。该电厂机组设计出力95万千瓦,冬季最大供热能力65.8万千瓦,全厂员工仅30人,实现了“一键式启停、无人值守、全员值班、一体化云平台、三维全景、智能巡检、智能票务、环保零排放”智能电厂创新功能。
       水电工程:被列为国家清洁能源重大工程坝高314米的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于去年7月13日开建。该电站将超越塔吉克斯坦的努列克水电站大坝300米高程而成立目前世界第一高坝水电站。去年12月24日,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兴建的被称为“第三个三峡电站”的乌东德水电站正式进入主体工程施工。该电站安装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020万千瓦,年发电量3891亿千瓦时,总投资1000多亿元,计划于2021年全部建成投运,是我国迄今已核准建设的第三大水电站和位列世界已建在建的第七大水电站。
       核电工程:我国作为核电大国正在稳步崛起。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达2642.73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75%。全国在建核电站26台,总装机容量2850万千瓦,在建机组台数占世界总数的35.8%,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核能电力公司在建核电机组8台、总装机容量920.4万千瓦;中广核集团公司在建核电机组14台,总装机1465万千瓦,占全国50%,占全球1/5,继续保持全球最大核电建造商位置。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号核电机组于去年5月7日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向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国家阵容迈出了关键一步。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兴建的红沿河二期两台核电机组已全面开工。AP1000自主化依托示范项目海阳核电一期2号机组钢制安全壳于2015年8月4日一次吊装就位,其3、4号机组及广西白龙核电等多个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自主化依托示范工程山东荣城核电进展顺利。2015年全国共有6台总装容量82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正式投入商运。为减少煤电碳排放量,我国将从“十三五”起,以每年6~8台核电机组的速度新建核电站,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国核电机组总数将达到90余台,总装机容量将近9000万千瓦,全国核电发电能力将提高到5800万千瓦。
       电网工程:2015年,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步入全面提速、大规模建设新阶段。蒙西-天津南、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酒泉-湖南、晋北-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先后正式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已全面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四交五直”特高压工程也正在建设中。至此,公司在运、在建和核准开工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度达2.9万千米,变电(换流)容量达2.9亿千伏安。2015年12月28日,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输送电量最大、工程总投资407亿元的特高压工程准东-皖南±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国家正式核准并启动开工准备,于今年1月11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将特高压直流输电容量由±800千伏、1000千伏提高到1200千伏,输电距离提高到3000~5000千米,每千公里输电损耗仅为1.5%,进一步提高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效率,节省了走廊资源,这对于特高压电网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意义。此外,国网公司还建成智能变电站2286座,3.5万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安装智能电表3.1亿只。2015年12月28日,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第三条±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滇西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已正式获国家核准开工建设。
       工程施工:“十二五”时期,电力工程承建企业全面推行标准技术、标准工艺,广泛采用施工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严控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作为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两支央企劲旅的中电建集团、中能建集团,大力实施基础管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行动,奋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据统计,2015年中电建集团所属18家电力工程企业在建项目746个,其中国内项目677个,国外项目69个,国内承建投产火电机组共81台,总装机容量达2680.85万千瓦,占国内全年新增火电装机容量的56.72%,先后承建了全国首座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电站工程和目前世界在建最大的核电工程中广核阳江核电工程,率先开创了我国核电常规岛建设安装一体化模式。2015年公司有四项电力工程获得国家“鲁班奖”。中能建集团公司2015年单项合同额500万元以上的在建工程项目总个数为2799个,其中国内2560个,国外239个。工程总承包项目503个,非电项目约771个,在建工程项目执行合同金额7473.79亿元,其中国内工程执行合同金额5658.27亿元,国际工程执行合同金额1815.52亿元;2015年公司有3项工程荣获鲁班奖、6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14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17个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和银质奖、16个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2、电力设备运维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各级电力企业始终把提升电力设备安全、经济、节能、环保运行指标作为设备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积极适应和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健全完善设备管理体系机制,夯实设备管理基础,持续优化设备运行方式,传承创新设备检修模式,深化开展设备状态监测诊断及缺陷治理,加大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强化全过程、全专业的技术监督,深化推进标准化、专业化、精益化、信息化管理,采用现代设备运检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电力设备运检效率,不断提升设备防灾、防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各类设备运维经济技术指标持续向好。
       发用电量:2015年,全国社会用电量5.55万亿千瓦时,全国发电量56045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40972亿千瓦时(占比73.1%),水力发电量11143亿千瓦时(占比19.9%),核电发电量1695亿千瓦时(占比3.01%),风电发电量1863亿千瓦(占比3.3%),太阳能发电383亿千瓦时(占比0.7%)。2015年各发电集团公司年发电量分别是:华能集团公司6145.694亿千瓦时、大唐集团公司4787亿千瓦时、华电集团公司4700亿千瓦时、国电集团公司4837亿千瓦时、国家电投集团公司3807.87亿千瓦时、神华能源公司3151万千瓦时(其中国华电力公司1676亿千瓦时)、中核集团公司742.70亿千瓦时、中广核集团公司883.76亿千瓦时、长江三峡集团公司870.07亿千瓦时、华润电力公司1603.15亿千瓦时、粤电集团公司1477.86亿千瓦时。
       利用小时数:2015年,全国平均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3969小时,同比减少349小时,已连续三年下降。其中火电设备4329小时,同比减少410小时;水电设备3621小时,同比减少48小时;核电设备7350小时,同比减少437小时;风电设备1728小时,同比减少172小时(平均弃风率15%、西北弃风率32%);光伏发电1133小时(西北地区弃光率30%)。
       运行指标:2015年,全国发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3.15%,主要辅机等效可用系数93.62%,电气设备等效可用系数93.51%,主要设备非停率0.085次/年,主设备完好率100%,主设备一类率100%,辅助设备一类率100%,设备故障率0.08次/年,主设备消缺完成率100%,辅助设备消缺完成率100%,机组大修全优率100%,充油设备渗漏率0.04%,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投入率分别达100%、100%,脱硝装置装备率、投入率达100%、99.68%,煤电实现平均供电煤耗315克/千瓦时,全国电网线损率为6.6%。
       行业亮点:2015年,各电力企业设备运维管理工作亮点纷呈。国家电网公司着力深化推进设备运检标准化,研究构建了技术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试点。按照省、市、县三个层级对11个专业大类、104个专业小类、3500多个专业典型岗位,开展了对应技术标准的匹配工作,使各专业岗位相关技术标准得到有效落地,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实施、逐级监督评价和自下而上的逐级反馈建议、逐级改进提升的技术标准实施与监督评价机制。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设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全年跨区跨省输送电量达15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公司全年新能源累计并网装机1.66亿千瓦时,消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20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2014年12月9日,公司在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世界首次特高压线路直升机带电作业试验。南方电网公司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完成了全网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推广应用工作,其系统共159个功能模块、1990个功能子项,从而覆盖了“资产计划、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运维检修、退役报废”等设备全生命周期,打通了工程建设、设备运维、物资管理等业务域的壁垒,满足了各业务领域的横向协同,提升了设备资产管理效率效益。华能集团公司进一步健全完善电力技术监督标准体系,2015年编制了光伏发电技术监督标准及运行维护技术导则,完成了6项风电技术监督的行业标准编制,率先在全国电力行业建立了覆盖火电、气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较为齐备的和涵盖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技术监督标准体系。其中光伏发电技术监督导则荣获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特等奖。大唐集团公司为深化设备点检定修工作,在公司系统全面开展点检定修评价和督查,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点检人员培训、点检专业人员技能竞赛、点检专题研讨和点检自查、督查专项活动,从而推进了设备点检定修工作的深化。华电集团公司夯实设备日常运维管理基础,全面推行7S管理,规范设备运维现场管理,并结合设备运维特点,健全完善设备缺陷全过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运行日常巡检、专业点检、精密点检、诊断和劣化管理、精密性能测试的设备运维五层防护体系,使机组缺陷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国电集团公司为提高机组检测质量,对A修及部门B修发电机组开展了修前修后煤耗查定及性能试验,对修后一月内发生机组非停或煤耗等指标不降反升的电力企业及项目单位实行约谈整改。同时派出机组大修督导组,对部分重点关注的大修机组进行了全程督导检修,切实提高了检修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国家电投集团公司结合管理提升活动,在公司系统全面实施了“基本指标对标达标”、生产运营诊断、设备运维主要指标综合排序、建运管控一体化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神华能源国华电力公司整合安全监察、节能环保督查职能成立了安健环的督察中心,提高了风险监察管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同时,公司还建成了设备风险、区域风险、作业风险标准数据库,实现了与BFS++系统的链接,增强了风险实时辨识管控效能。中国核能电力公司自主开发了一套标准系统代码和标准设备代码,打破了因机组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设备可靠性管理数据共享的壁垒,实现了各机组在同一设备管理平台上的技术文件、维修数据、经验反馈、设备状态源数据的共享,优化了设备预防性维修和推进预测性维修,稳健地实现了对设备健康状态的可知可控,将各种故障或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广核集团公司建立群厂设备可靠性管理组织机构,推进群厂设备可靠性管理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大亚湾核电基地在与世界核电运营协会压水堆9项关键业绩指标一年值标杆比较的6台机组54项指标中,有35项指标达到世界前四分之一的领先水平,卓越率达57.4%。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598人,居全球64台同类型机组排名第一。在2015年法国电力公司举办的国际同类型核电机组安全挑战赛中,大亚湾核电基地连续七年获“能力因子”项目第一名。目前,中广核集团公司在运核电机组达16台,总装机容量1709万千瓦,占全国核电装机总量的59.8%,居全国第一、世界前五位置。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长江电力公司)深入开展设备精益运行、精益调度、精益检修管理,2015年公司实现全年零设备事故、零人身伤亡事故“双零”安全目标。公司三座世界级特大型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实现蓄水位分别达175米、600米和380米,年发电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70.07亿千瓦时,溪洛渡水电站年发电量551.66亿千瓦时,向家坝水电站年发电量307.46亿千瓦时,机组运行经济技术指标居世界同类水电站领先地位。华润电力公司持续推进设备精益化管理、系统化建设,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包”,开展全员精益管理培训和精益管理督导检查,发布精益管理成果,使精益管理贯穿于生产运营全过程,促进了设备管理综合效益的提升。粤电集团公司积极应对机组低负荷、频调峰、长轮停等不利因素,通过开展设备优化运行研究、机组耗差分析和小指标竞赛,提高机组适应各类煤种配掺能力,制定机组长期停运保养技术规范等举措,全公司系统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形势稳健向好,低负荷区域机组煤耗降低了2~5克/千瓦时。中电建集团公司针对水电项目分布面广的特点,将水电站按片区实行集体化管理,在片区内选择一家优势子公司,并赋予其承担片区各水电站的生产运营管理,形成了水电项目片区生产运营集约化管理的新模式。中能建集团公司积极开展集团内部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协同经营,开发了公司内部设备调剂租赁平台,实现了内部设备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和有序流动,盘活了闲置资产,提高了大型施工设备利用效率。
       3、电力节能减排成效实现历史性跨越
       电力工业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产业,“十二五”以来,各电力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系列法规政策,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意识,攻坚克难,通过优化电力结构、煤电“双超”改造、节能调度、特高压输电、电能替代等举措,电力行业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电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为国家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5年底,全国电力行业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5.3亿千瓦,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35%,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首次超过27.8%,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分别增长5.7%、24.5%、26.8%。煤电装机容量占比由2011年的7.5%下降到目前的6.5%。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比重达24%,水力发电装电和发电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和发电量从去年开始跃升世界第一。全国电力行业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分别是:华能集团公司4619万千瓦(占比28.76%)、大唐集团公司3878万千瓦(占比30.49%)、华电集团公司5003万千瓦(占比37.12%)、国电集团公司4042万千瓦(占比29.94%)、国家电投集团公司4303万千瓦(占比40%),居业内首位。总体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电源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快速提升,其增幅已超过传统能源,为推进我国电力工业低碳、绿色高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煤电机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十二五”5年的发展,我国火电机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煤电机组比例大幅提升,二次再热发电技术在煤电企业快步推进。截至2015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比例达到78.6%,比2014年又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华能集团公司作为全球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公司,到去年底,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总容量达1.1亿万千瓦,占公司装机总容量68.8%,其中100万千瓦级机组14台,60万千瓦机组68台,30万千瓦机组155台,居全国电力之首。华电集团公司30万千瓦级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达53%;国电集团公司60万千瓦级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达48.7%;国家电投集团公司60万千瓦级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达56.8%。煤电机组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为煤电机组高效运行和超低排放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是发电机组能耗持续下降。各发电企业通过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深度优化运维方式等综合手段,使发电机组能效水平明显提高,发电煤耗持续下降。2015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平均供电煤耗实现315克/千瓦时,同比降低4克/千瓦时,超额完成了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25克/千瓦时的规划目标,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全国各大发电公司机组煤耗分别是:华能集团公司305.78克/千瓦时、大唐集团公司309.62克/千瓦时、华电集团公司305.2克/千瓦时(位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国电集团公司310.4克/千瓦时、国家电投集团公司307.5克/千瓦时、国华电力公司308.49克/千瓦时、华润电力公司307.22克/千瓦时、粤电集团公司315.6克/千瓦时。申能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去年实现平均供电煤耗277.33克/千瓦时(2014年为277.98克),继续保持全国最好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发电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水平已成为世界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的风向标。
       四是电网节能减排平台作用明显。电网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法规政策,着力发挥节能调度、低排调度、电能替代、消纳新能源等平台作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实施“两个替代”战略,围绕新能源并网建设、运行、消纳等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新能源消纳。截至2015年底,公司实现调度范围内新能源累计并网装机超过1.66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的13%,全年消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20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使我国成为全球接入新能源电量规模最大的电网。同时,国网公司积极开展电能替代,持续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终端占比。2015年国网公司全年共实施电能替代项目1.72万个,完成替代电量760亿千瓦时。此外公司还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800座、充电桩2.5万个。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工程累计输送电量超过425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3.76亿吨。
       五是煤电减排改造成效卓著。各电力企业按照国家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全力开展煤电减排改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电力行业煤电机组脱硫装置安装率、投入率均达到100%,投入效率达96%;脱硝装置安装率达100%,投入率达99.68%,投入效率达96%。截至2015年末,全国脱硫脱硝装机容量累计达8.6亿千瓦,全国煤电平均烟气除尘效率达到99.75%以上。大唐集团公司“十二五”5年累计投入370多亿元进行机组升级改造,燃煤机组100%的安装了脱硫脱硝设施。通过脱硫、脱销、除尘大规模技术改造,三项污染物排放量实现了明显下降。其中烟气、二氧化硫由2006年峰值约1350万吨降至2015年的607万吨,脱硫效率达98.86%,煤电脱硫比例快速提高至86.8%;电力氮氧化物由2011年的峰值约1000万吨降至2015年的610万吨;除尘效率由1985年的90.6%,提高至2015年99.98%,电力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400万吨降至2015年的92万吨,使全国电力行业三项污染物排放标准均达到了国家排放限值标准要求。
       六是煤电“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提速扩围。从2014年起特别是2015年,各火电企业按照国家开展煤电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的统一部署要求,自我加压,众多火电企业提出了“超净排放”,让燃煤机组达到或超过燃气机组排放限值,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5、35、50毫克/立方米。2014年6月25日,国内首台新建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国华舟山电厂4号机组(35万千瓦)成功投产,机组经运行一年的在线监测数据,烟尘排放浓度小时均值为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时均值3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30毫克/立方米,三项排放均满足了超低排放要求。据此,“超低排放”被写入了2015年两会《政策工作报告》,全国掀起了“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热潮。各煤电企业寻求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的“超低排放”之路,各种“超低排放”技术突破并不断涌现,“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不断推出,“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的费用也正在快速下降。特别是国家出台“超低排放”环保电价一分钱补助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出台清洁排放补贴电价政策,为煤电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注入了强劲动力,加快了全国燃煤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的提速扩围。目前,全国电力行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煤电机组实施了“超低排放”技术改造。2015年大唐集团公司全年实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机组达65台共2228.5万千瓦,占煤电机组总容量的25%,居行业首位。“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的实施,为我国煤电机组在环保高约束条件下找到了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使煤电企业完全能经受住国家环保部门硬约束的“钢牙利齿”。随着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的深入推进,我国煤电企业在燃煤清洁高效发电领域已取得革命性进步,并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而引领全球。
       4、电力装备技术自主化、国产化和国际化硕果丰盛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重大能源电力装备自主化、国产化应用的依托项目和重大专项,通过“十二五”5年来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这一自主化技术路线和“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我国能源电力装备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自主化、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硕果累累,有力推进了电力企业设备技术进步,提升了我国电力工业装备素质现代化水平。
       一是火电设备技术水平引领世界。2015年6月27日投运的世界首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江西华能安源电厂1号机组,电站锅炉由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自主研制,汽轮机、发电机由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自主研制,汽轮机在世界率先采用了31兆帕/600摄氏度/620摄氏度世界最高蒸气参数。2015年9月25日,由上海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100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在国电泰州电厂二期工程3号机组建成投运,在世界首次将二次再热技术成功应用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二次再热机组通过改进热力循环、优化汽机配汽和缸体结构、通流优化等项技术,实现了我国煤电机组在更高技术上的产业升级。截止2015年末,全国已投入运行的600摄氏度、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达86台,全国在建和核准立项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达28台。
       2015年9月18日,由中能建集团公司山西电力建设公司承建的世界首台35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床(CFB)机组正式投运。该机组由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应用东方锅炉厂,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低床温、低床压、燃烧技术,采用炉内喷钙加炉外半干法脱硫,脱硝采用SNCR工艺,同步配套COA低温协同脱硝工艺,从而使机组适应了未来更为严苛的环保要求,使我国电力工业在清洁、低碳、高效燃煤发电技术领域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全国投运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数量和总容量均居世界首位。去年5月26日,世界首个百万千瓦间接空冷机组工程宁夏鸳鸯湖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工程正式开建。该燃煤机组锅炉采用大功率等离子点火,在燃烧劣质煤(高灰、高硫)条件下,采用性价比高度“超净电除,不上湿除”的技术路线实现超低排放。2014年投运在新疆农六师煤电公司单机容量110万千瓦空冷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击容量最大、参数最高、性能最优的火电机组。我国在火电机组技术领域自主设计制造趋于成熟,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火力发电设备最多的国家,并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认可度和话语权。
       二是火电700度发电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突破。目前,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主蒸汽温度是600度,与其相比,700度发电机组的供电效率将由44%提高至50%,煤耗可降低40~50克/千瓦时,并减少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700度发电技术因建造材料昂贵等因素是世界发电技术领域的“烫手山芋”。为推进我国700度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国家能源局的强力推导下,相关产业联合成立了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并由华能集团公司牵头组织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华能江苏公司、上锅、哈锅、东锅、西安热工院、中南电力设计院、宝钢特钢、江苏电建一公司和行业协会等全国30多个单位通力协作攻关,所研发的我国首个700度关键部件验证试验平台,于2015年12月30日在华能南京电厂投运后实现了700度稳定运行,表明了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700度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所涉及的高温材料冶炼、部件制造加工和现场焊接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700度技术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通过该试验平台的试验和验证,将为我国发展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发电示范机组提供技术支撑,并将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火电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
       三是水电设备技术大幅提升。我国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长江三峡集团溪洛渡水电站运行的18台单机容量77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中,有15台分别由东方电气集团、哈电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目前世界上已投运的单击容量最大的水轮机组向家坝水电站8台单机容量81.2万千瓦水轮机组中,有4台由哈电集团自主设计制造。长江三峡集团即将兴建的装机总容量1600万千瓦仅次三峡水电站的金沙江白滩水电站,将成为我国首个16台单机容量为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并全部自主化、国产化的大型水电站。承担自主设计制造的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目前已完成了100万千瓦级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结构、水利开发、通风模型、蒸发冷却模型设计试验、推力轴承、绝缘技术及机组总体设计等科研攻关,该机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四是核电设备技术自主化雄耀世界。“十二五”期间,我国三支核电劲旅在推进核电技术自主化、国产化领域捷报频传。由国家电投集团公司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化AP1000依托项目已进入全面系统移交和调试阶段。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反应堆冷却剂屏蔽主泵,在国家核电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历经七年的合作研发攻关,于去年10月29日最终性能试验与试验结果验证审查在美国检验机构圆满完成,主泵性能均完全满足了设计技术要求,从而世界瞩目的AP1000主泵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这将有力推进我国先进非能动三代核电的稳健发展。作为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CAP1400三代核电技术,是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基础上,组织国内近2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2万名科研人员通力研制而成,其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相容性均处于世界三代核电技术领先地位,并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南非、土耳其、保加利亚、巴西等国家对CAP1400高度认可并表达了合作意向。目前,CAP1400核电技术研发基本完成,位于山东荣城的CAP1400示范项目已通过国家核安全局论证,有望近期得到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SINE设计评价软件工程测试版已正式发布,自主设计的CAP1400燃料原型组件已成功下线,CP1000核级锆材生产线鉴定及验收已全部完成,填补了我国核级锆材产业链空白。核反应堆保护系统(NaPAC)、控制系统(NaCON)等相关一系列核电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已形成了完整的AP1000、CAP1400三代核电产业链,具备了年产6~8台套核电关键设备的能力,CAP1400超过85%的设备实现国产化,所有核心设备、价格昂贵设备基本实现了自主化、国产化,这为我国核电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核电技术基础。
       在国家能源局的强势推动下,我国两支老牌核电劲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广核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手,共同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成熟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均可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由双方共同出资5亿元成立的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持续融合与发展“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于去年5月7日在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号核电机组正式开工,并于去年11月22日顺利完成“华龙一号”首堆简体模块三成功吊装,6号机组也于去年12月22日开工建设。 “华龙一号”关键设备自主化、国产化率达85%。东方电气集团承担了福清5、6号核电机组项目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要设备的设计制造及蒸汽发生器的制造任务,上海电气集团承担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岛压力容器、控制棒驱动机构、主泵、核反应堆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设计制任务,中国一重集团承担了“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堆型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制造任务。目前,我国在建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其中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燃料装卸料设备、钢制一体化安全壳顶盖等关键设备和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达100%,这标志着我国向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国家阵营迈出了关键一步。
       “华龙一号”、AP1000首堆示范工作也是我国核电建造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与实践。通过编制一套AP1000、“华龙一号”核电建造标准体系,以此技术规程或管理规定等标准文本来规范核电工程建造管理,将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可复制的建造标准体系及管理规范。中核集团公司专为“华龙一号”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核电软件包和一体化软件集成平台,已与2015年12月17日正式对外发布,为“华龙一号”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成套核电技术独立出口的能力而与美国、法国等核电强国并驾齐驱,跻身世界核电第一阵营。由中核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联手开发的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核反应堆,经过30年的基础研究、实验到示范工程建造一系列阶段,现已形成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及营运的能力,其安全性、灵活性领先于世界先进国。目前江西瑞金高温堆核电项目成为世界首座商用第四代核电站。此外还与沙特签订了高温气冷核反应堆的合作备忘录,其意义将大于去年与法国合作取得英国核电站项目。
       我国核电企业大举进军核电产业链取得重大进展。中核集团公司目前已掌握实验快堆燃料元件的制造技术,已建成了世界首条工业化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链,并将于2016年上半年正式生产。同时,积极推动核循环产业发展。自主建造的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试验工厂已建成,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核循环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并将形成商用的大规模核循环能力。
       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已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开路先锋”。2015年10月21日,在习近平主席访英的中英工高峰会上,中广核集团公司与法国电力集团公司(EDF)在伦敦正式签订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协议,中广核携“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将与EDF共同投资建造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HPC项目),并共同推进赛兹韦尔C(SZC项目)和布拉德韦尔B(BRB项目)两个后续核电项目,其中布拉德韦尔B项目将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去年11月15日,中核集团公司与阿根廷核电公司正式签署阿根廷重水堆核电站商务合同、压水堆核电站框架合同,双方确定采用“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合作建造阿根廷第五座核电站。国家电投集团公司三代核电技术AP1000、CAP1400也已频频亮相南非、土耳其等国家核电市场竞争行列,有望在今年实现在国外市场的突破。三代核电技术和四代核电技术已成为我国继高铁“走出去”之后又一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五是特高压技术实现世界首创。我国在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技术领域已实现了自主创新和世界首创。于去年底核准、今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的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疆皖±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与±800千伏特高压相比,输电容量提升50%,经济输电距离由原来2000公里提升到了3000~5000公里,开启了世界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代表世界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最高水平的柔性交流输电南京220千伏西环网统一潮流控制器工程和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厦门±320千伏柔性交流输电科技示范工程已于2015年建成投运。国网公司已累计建成智能电网试点项目35类342项,完成了12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由国网南瑞集团公司自主研制成功的世界首套1100千伏可控并联电抗器,解决了特高压输电系统中无功补偿和限制过电压与固定高抗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降低了无功损耗,提高了调控灵活性,并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了特高压可控并联电抗器研制核心技术。目前,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关键设备自主化、国产化率达100%。
       六是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带动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随着我国电力行业一大批世界首台(套)重大电力设备工程依托项目的投运和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路线的确定,也为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搭建了平台,带动了电力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推进“中国制造2025”快步开疆扩土、深耕向前,提高了我国电力装备制造领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火电设备、核电设备、水电设备和特高压设备已成为我国电力企业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携手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5、设备物资管理日臻集约集成、优化高效
       设备物资管理工作作为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十二五”以来,各电力企业持续推进设备物资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使设备物资管理更规范、更集约、更专业、更高效。2015年电力行业设备物资管理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提升物力集约化水平。国家电网公司继在电力行业率先推行设备物资由总部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之后,深入构建物力集约化体系,有序深化实施集中、集约化招标采购,统筹安排全年采购计划,加强重点工程设备排产和供货协调,提高配网物资供应效率,规范和深化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深化质量监督与供应商管理,统筹利用监造检测试验资源,规范评标专家管理,有力促进了公司物资工作物力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是建立一体化设备供应商管理体系。南方电网公司在“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平台”的“四统一”管理框架下,由公司物资部统筹各专业部门和分、子公司人力、物力资源,建立全网统一的设备供应商管理标准体系,明确对设备供应商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设备供应商管理机制,形成互为支撑又相互制衡的设备供应商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全面开展设备供应商入网管理、资质能力评估、绩效评价工作,防范和规避设备物资采购风险。
       三是大力推行集中招标采购。华能集团公司制订了集团公司集中招标采购目录,对风电、小型水电电气产品等通用设备物资全面实行集团公司集中招标采购。2015年共组织33批次物资的集中招标采购,集中采购金额共计120.79亿元,同比增长192.45%,定标金额较概算降低15.26亿元,降幅达11.22%。实施风电主机及塔筒框架协议招标采购,去年采购金额59.19亿元,既有效深化了风电项目的设备物资供应,又降低了采购成本。大唐集团公司构建了符合发电企业特点的电力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管理体制体系,确定了独具大唐特色的“两横两纵”体制架构。“两横”即在大唐集团公司和分、子公司两个层面实施两级集中管控,“两纵”即两级集中采购分为管理和服务两条主线,集团公司和分、子公司的采购管理部门统一所有采购管理,集团物资公司本部和省级物资公司分别负责一、二级集中采购的实施,形成了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相互协同的良性格局。2015年全年完成集中招标采购11批次,节省采购资金110亿元,平均节资率达16.61%。
       四是严把设备物资入网关口。各电力企业通过监造、抽检、资质年审等手段,严把设备物资入网关。南网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在其电力试验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品控技术部门,建立了配网实验室,并开展品控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设备物资质控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在设备监造方面,该局已从“委托第三方监造为主”转为“自主监造为主”,从“全面监造”转为“关键重点监造”的品控监造模式。在器材检验方面,由完全委托第三方监测转为向自主抽检为主的模式转变,大幅提升了设备物资采购质量。
       五是运用互联网+模式提升设备物资管理效率。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2015年启动“互联网+电力物资行动计划”,采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构建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支撑的物联网,建立了数据共融型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机制,将大数据预测、云存储与运算的处理信息运用至端到端供应体系,打通物资需求、采购、供应、质量监测与工程建设、生产运行、检修维护等专业环节,提升了物资供应效率,保证了物资供应和质量管控。
       六是优化库存结构合理控成本。神华能源国华电力公司注重加强物资库存管理。(1)按照“少买多出”的思路建立降低库存方案,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精细化管理,认真分析近年库存居高的原因,并制定年度库存控制方案。(2)贯彻基建生产一体化理念,把库存控制关口前移至基建期。(3)实行备件联储、代储,与制造商、相关发电集团建立备件联储合作关系等方式,开发联储、代储资源,完善联储、代储机制。(4)开展闲置物资调剂,提高物资利用率。公司制定了闲置物资界定标准,将可调剂的闲置设备及库存闲置物资共享到集团ERP系统“可调剂物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优化和盘活了库存。
       6、协会行业平台纽带作用凸显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作为全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的行业协会,“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民政部的领导和指导下,本协会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大电力集团公司(即本协会各常务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较好地发挥本协会在服务政府、服务行业的平台纽带作用。
       一是参与制订国家相关电力法规政策。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环保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的安排部署,本协会作为部际工作支撑单位、联席单位,先后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生产、设备管理、节能减排、价格管理、能源电力装备技术自主化、“两化”融合、产品质量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调研、讨论、制订或修订工作,从而使国家相关电力法规政策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电力行业的情况和诉求。“十二五”以来,本协会参与制定的国家法规政策主要包括:国务院颁发的《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国家能源科技重大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开展燃煤电厂综合升级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电力(燃煤发电企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加快配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配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实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等法规政策。
       二是主持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先后制订了电力设备管理相关标准、导则、办法、意见等行业规范。主要有:《开展电力设备标准化、专业化、精益化、信息化管理指导意见(修订)》、《发电设备定点检修导则》(征求意见稿)、《电网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征求意见稿)、《燃煤发电机组经济技术指标评价体系》、《电力设备供应商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关于深化发电设备检修指导意见》(草拟稿)、《关于建立电力行业设备运维信息汇总、交流、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关于燃煤机组配煤掺烧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开展电力设备前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电力行业备品备件余缺调剂管理办法》、《关于开展电力设备备品备件联储联供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电力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沟通交流协同机制的工作意见》、《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推选表彰管理办法》、《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评审管理办法》、《电力行业设备选型目录推荐办法》、《电力设备管理绩效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专家管理办法》(试行)等。
       三是举办设备管理专业培训、交流活动。本协会2015年先后举办了燃煤机组节能技术培训班、燃煤电厂脱硫改造技术经验交流研讨会、燃煤电厂脱硝改造技术经验交流研讨会、全国火电企业配煤掺烧现场经验交流研讨会、电网设备状态检修专题培训班、发电企业设备定点检修经验交流研讨会、发电厂电气设备运维检修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电厂设备基础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经验交流研讨会、电网企业带电作业技术经验交流研讨会、开展机器人(无人机)线路巡检经验技术交流会、电力设备智能化设计制造推进工作座谈会、推行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第三次治理工作座谈会等培训。通过开展这些研讨、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电力企业专业素质的提升和行业经验、成果的分享。
       四是推进重大电力设备自主化、国产化应用。积极承担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赋予的有关推进重大电力装备自主化创新、国产化应用项目的协调工作,组织重大电力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制造业与相关电力项目的紧密衔接与协同,确保依托项目落地;组织开展重大电力设备自主化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中的相关设备性能、缺陷改进的意见反馈等工作,促进了自主化、国产化重大电力设备性能、工艺质量达到设计值标准;参与国家重大能源电力科技应用项目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关键设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重大专项工作;与制造业协同推进智能设备、节能设备、免维护设备、高效环保设备的研制和挂网运行试验及进行技术鉴定、推广应用;同时还通过科技成果及产品鉴定、新技术发布、电力设备技术展示展览会等方式,在电力行业大力推广应用电力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具有自主化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信用良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授予“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单位”、“全国电力行业设备供应商信用单位”并发展其为本协会会员单位。
       五是开展设备管理工作表彰活动。为推动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先进经验、优秀创新成果的沟通交流分享,表彰先进、树立标杆、活跃工作氛围,本协会开展了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奖推选表彰活动。2015年由各大常务理事单位(各电力集团公司)推选申报的本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221项,经初审筛选、专家评议、评审委终评,有188项申报成果获奖,其中管理类创新成果112项、技术类创新成果76项。这批获奖创新成果集中地展示了近年来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水平,将对促进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发挥驱动器作用。
       六是传播交流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为加强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的传递与交流,2015年本协会会刊《电力生产管理》(月刊)不断优化栏目设置和内容定位,着力提高会刊的指导性、专业性、应用性水平。全年编辑出版会刊12期,共刊发部委决策、电力论坛、行业研究与观察、电力生产运维、电力工程管理、电力设备管理、电力安全管理、电力节能减排、电力科技、农电管理、电力营销、新能源、物资管理、行业动向、设备制造、世界电力等方面的稿件780多篇。本会刊在会员单位实行免费发行。会刊以其指导性、专业性、应用性强受到电力行业生产运维、基建工程、物资管理等设备管理部门的关注和好评。与此同时,本协会网站“中国电力设备管理网”也加大设备管理信息传播力度,增强其专业性、应用性、互动性。在年初开通了【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电网运维”、“发电运维”、“风电运维”、“光伏运维”、“设备工程”)5个维度的电力设备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同时,本协会利用代表电力行业出席全国性及国际性会议等相关活动的机会,全面介绍我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工作经验、成就、成果,增进国家部委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以及国外同行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成就,以及对我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标准规范、先进技术、管理理论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提高中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工作在国内、国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十二五”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成就来之不易,是各级电力企业和广大干部员工变革创新、奋力锐进的结果,也得益于国家职能部委的关心 、支持。在此,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谨向为电力设备管理工作倾注了热血汗水做出显著贡献的各级电力企业和广大干部员工表示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电力工业设备管理事业发展的国家职能部委领导和各大电力公司、各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会员单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荣获本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奖的获奖单位和主创人员表示热烈祝贺!
       在回顾总结“十二五”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伴随电力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些“成长的烦恼”。一是电力企业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设备前期管理诸如在设备规划设计、设备制造、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设备运维诸环节整体协同上融合不够紧密,各环节“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追求短期效益,低造价、低投入的顽疾挥之不去,致使一些设备工程项目投运后不久就故障频频,不得不进行修整、改造,从而降低了设备工程项目的总体投资效益。二是入网设备物资质量缺乏严格有效的管控体系,设备供应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缺失。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电力行业设备事故来看,因设备制造质量所引发的事故占九成。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电力行业尚未形成对不良设备供应商的有效制约机制,使失信设备供应商仍有市场生存空间。三是对设备低负荷运行、频繁启停的不利运维环境缺乏科学有效、多边协同的应对机制与措施,设备运行蕴藏重大安全风险。四是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交流机制和交流平台缺失,使得一些好经验、好技术没能在电力行业推广应用,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家族式同类型的设备故障、事故时有发生。五是电力行业一些同质化、通用性的设备管理资源未能形成共享机制,各企业对电力技术、标准规范等重叠开发,造成了设备管理资源的浪费。六是“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思想理念尚未贯穿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之中,设备运维管理的效益意识还不够强,在生产运维管理上往往重设备物质形态管理,轻设备价值形态管理。七是全国发电产能过剩的拖累,造成了存量资产资源的浪费,挤压了电力企业效益空间,导致“规模不经济”、“优势不互补”,以致发电企业设备运维成本在逐年加大,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负债率居高不下,全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均值仅为2.1%,发电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八是发电设备检修市场运营亟待规范和加强。目前发电设备检修领域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专业资质管理体系;发电设备检修市场的检修价格目前尚无电力行业统一的收费标准,其部分检修价格是沿袭原有机电设备安装价格的标准。由于缺失行业检修价格标准体系,以致检修市场无序竞争和业主随意压价,低价中标问题普遍;检修队伍老化,后备检修人员补充来源不足,以致青黄不接。九是设备制造业与电力企业在电力装备技术发展线路切磋交流不够,对投运后设备运行状况的意见反馈缺少沟通协同机制。因此,在新的一年,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勇于担当,积极应对“十三五”电力设备管理工作面临的诸多新挑战。
       二、2016年工作思路与意见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呈现出速度放缓、产能过剩、发展转型、环保倒逼、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特征。面对新常态给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唯有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采用新方式,推出新举措,增进新本领,挖掘新动力,才能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为此,我们要以“赤手擎天,挥鞭断流”的拼劲,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韧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劲,传承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征程中一展设备管理工作风华,为电力企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设备管理坚强支撑、保障的正能量。
       2016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要素、全专业、全员化创新为驱动,以提高电力设备资产运营效率效益为目标,以优化设备运行检修方式为保证,以搭建行业建运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支撑,以标准化管理和全过程、全专业技术监督、对标创先为抓手,为电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1、牢固确立“设备强企”战略思想,全面提升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效率效益
       设备作为现代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保障,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曾指出:“设备是工业生产的血脉与骨骼”。设备管理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历代领导人都对设备管理工作有过精辟论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好的装备就干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搞工业生产,设备管理是基础”;江泽民同志曾为全国设备管理工作题词:“加强企业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素质”;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设备是企业的家底和本钱,各级领导要用心管好”;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企业时指出:“设备是科技的结晶,要发挥好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对于设备资产体系庞大、设备技术密集型的电力工业而言,无论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还是安全生产、降本增效、节能减排,都有赖于电力设备的安全、高效、环保运行来承载,而在国家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增量受限、发展转型、环保倒逼和全生产要素成本企高的新常态下,牢固确立“设备强企”战略思想,加强和改善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电力设备存量资产管理效率效益,是新常态下电力企业应对诸多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新动能。
       一是搞好电力设备管理工作顶层设计。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作为全国电力设备管理行业协会,应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和各大电力集团公司搞好电力行业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诸环节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为电力行业设备工程建设、生产运维检修、技术改造、设备物资管理提供设备管理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和专业标准规范体系。在电力行业积极推广应用二次再热、IGCC、分布式、智能控制、微电网、智能电网、特高压、柔性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端等新技术,加强设备工程系统优化,推行技术集成应用,建设智能电厂、智能电网和实施电力企业设备技术改造升级,努力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发电升级版和安全、可靠、高效、亲民的坚强电网升级版。
       二是全面推进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系统优化为方法、以管理阶段为体系,以工作流程为载体,以实现设备周期成本整体优化为目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追崇的一种设备资产管理模式。各级电力企业要把开展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全面强化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开展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涉及基建、生产、物资等多个部门,因而各电力企业要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协调机制,有计划、有方案、有步骤地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本协会拟在今年下半年会同国资委召开全国电力行业开展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届时希望分享各单位开展设备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鉴于开展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融合过程,各单位可先从设备前期管理入手,在设备规划设计、设备选型、设备采购、工程建设中,坚持“全系统、全过程、全费用”的整体优化原则,在设备性能、可靠性、费用这三点上寻找最佳结合点,实现安全、效能、成本等管理目标的整体最优。
       为促进和强化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切实解决设备前期管理各环节与生产运维“两张皮”的问题,可学习借鉴国外开展设备前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独立于甲乙方的设备前期管理第三方监督机制,由第三方监督机构按相关标准规范对设备规划设计、设备制造、设备采购、设备监造、设备安装调试等设备前期管理诸环节的责任主体实施全过程、全专业的监督评估,以强化设备前期管理中各环节的责任主体真正承担各自阶段、各自环节对设备本质安全的主体责任,从而使设备前期管理与设备后期管理“环环相扣、丝丝合缝”,打造“零缺陷”投运工程,为设备运维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实现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高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效率效益,从根本上确保证设备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优化电力设备存量资产管理。2015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全国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3969小时,创1978年以来新低。其中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4329小时,创1969年以来年度最低值。全国发电产能在去年已出现明显过剩,预计“十三五”时期将出现2亿千瓦火电装机过剩,这意味着将造成7000亿元投资成本浪费。但由于近两年来煤价的持续走低,煤电企业边际效益走高,并都意识到在煤电增量空间越来越严控的条件下,发展煤电已经到了最后机会“窗口期”,以致发电企业仍有上马煤电机组的冲动。针对目前煤电产能过剩和各地上马煤电劲头不减的问题,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要求:有效控制煤电产能规模,取消一批不具备核准条件的煤电项目,暂缓一批煤电项目核准,缓建一批已核准的煤电项目,并明确要求优化调整存量,加快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提速扩围”和节能改造,推广应用煤电先进技术,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配网建设改造和农网改造升级。因此,各级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在目前国家明令限制资产增量增长和着力推进存量资产优化的大背景下,要把优化设备资产存量作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压舱石”,把企业发展的重力由规模扩张转向优化设备存量资产上来,加大对电力设备检修维护、技术改造升级的投入,切实把这些年来在设备检修、技术改造上的欠账全部补上。要充分利用目前负荷回落、供电宽松、机组轮停的时机,统筹安排在运电力设备的检修、改造,以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设备素质水平,确保电力企业各类电力设备安全、高效、环保运行。
       2、着力优化设备运维方式,提高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和运行效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GDP增长在6.5%~7%区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更加宽松,发电产能过剩、电力市场负荷下行的状况将会进一步加剧,发电设备深度调峰、频繁启停的现象将成常态。在当前电力企业生产设备处于这种极端的运行环境下,如何确保电力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环保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各级电力企业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破解生产运维新难题,实现电力生产“软着落”和“弯道超车”。
       一是优化调整电网调度。电网调度作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总枢纽”和“司令官”,在电力市场需求回落、设备利用小时骤减、机组深度调峰、频繁启停和环保约束加剧的不利形势下,电力调度对于保障电网和并网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各级电力调度机构要结合电网和并网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在原有电网调度原则和政策的框架下,对电网调度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和变革创新,认真梳理研究各级电网和并网电厂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创造性研究科学调度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证电网和并网电厂安全、经济、环保运行。要科学、客观、公正地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切实规范电力市场各方的关系、职责和行为,积极维护电力系统各方、各环节的和谐、健康运营。要潜心研究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设备安全保障能力,严格执行电网安全运行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统筹电网安全与市场效率的协调统一。要加强各级调度机构的故障处理协同,提升电网预控、实时控制和紧急控制能力,实现电网一体化的预防、防控与电网故障处置。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环境下电网调度运行的相关规程规范,研究制定市场化条件下的电网调度信息披露机制,正确引导电力交易行为,向电力交易各方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可靠的交易信息服务,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是优化设备运维检修方式。当前,不仅是发电企业面临着机组深度调频、启停频繁的极不利运行环境,电网企业对诸多不利的设备运维环境也应有充分的认识。如电力生产各环节的参与主体不断出现而打破了原有生产运行格局;特高压输电距离长、通道窄、沿途环境复杂且投运初期运行磨合难度大;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尚未形成,跨区电网和配电网还比较薄弱;特高压设备柔性交直流输电设备技术应用规模加大;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信息通信系统等一大批新型电网设备投运;间歇性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以致并网压力持续加大,加上我国电源结构中优质调峰电源比例严重偏低,电网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以及机组非计划停运、大机组跳闸等问题都给电网运行控制带来困难。此外,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使得电网运行管控体系进一步向配网延伸,特别是电动汽车充换电所带来的负荷波动,会给城乡电网运行稳定性带来影响等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对投运设备的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设备运维管理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作为国家队的各级电力企业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持续推进电力设备运行检修、技术改造方式的系统优化和变革创新,进一步提升电力设备运维水平,确保电力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环保性。
       当前发电企业特别是煤电机组,当务之急是针对机组深度调峰、频繁启停和利用小时低、负荷率低等不利运行环境,一定把机组安全运行作为设备运维管理的“生命线”摆在第一位。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机组优化运行策略与方案,加强与电网调度密切协同配合,以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应制定和完善机组非停、调机、系统破坏等应急预案,提高发电设备应急处置能力,严防严控发电设备事故发生或把事故影响最小化。
       要全面深化标准化管理,健全完善新常态条件下的三大标准体系和执行机制,全面持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全面强化全过程、全专业的设备运行风险防范机制,统一相关技术监督标准和流程;进一步深化设备状态检修、定点检修、精密检修等检修模式,全面提升设备检修质量效益;建立完善设备缺陷监测诊断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把设备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着力构建不停电检修、带电检修、“零点检修”相结合的全时段配网检修体系,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和整体服务能力;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互联等新兴信息通信手段以及设备状态在线监测装置、设备故障远程诊断分析仪、作业机器人、直升机、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现代运维检修新技术、新手段,集约优化设备运维检修方式,提升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要运用多形式、多途径加大电力设备运维检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专业比武等专业竞技活动,提升设备管理工作者专业素质,打造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电力设备管理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益化要求的需要;要整合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专家人才力量,构建覆盖电力设备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国家级顶尖专家智囊团,为全国电力工业设备管理顶层设计、高端引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设备检修与设备运行犹如一车两轮同等重要。为适应电力设备检修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电力集团公司要进一步推动设备检修资源的整合,探索构建集团式大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设备检修公司。加强对设备检修公司必要的资金投入,健全完善电力设备检修市场相关标准规范,促进设备检修市场的健康发育,打造一批“管理先进、装备精良、技术精湛”的电力设备检修公司。
       三是打赢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攻坚战。目前,我国85%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70%的烟尘排放来自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燃烧,每年发电用煤量占全国用煤总量的52%,电力行业是国家推进节能减排的主战场。2016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的第一年,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各发电企业要按照《方案》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单位“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方案,主动提速扩围,自我加压,严格“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项目质量管理,使改造项目做到“一次做好”、“一步到位”。本协会将总结、提炼和推广全国煤电“双超”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路线,同时,将配合国家三部委对超低排放、节能改造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并参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做好煤电机组能效标准和最低限制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及深入实施燃煤机组能效“领跑者”行动计划,开展煤电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的评估,加快推广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成熟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希望各单位在2016年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在管理上创新,在技术上突破,为全面完成“十三五”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任务开好头、起好步。
       3、搭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协同共享设备管理信息资源
       信息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资源,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的先决条件。及时、准确、全面的行业信息沟通交流,也是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而对于具有同质化生产运营特点的电力工业而言,信息资源对于开展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更具价值。特别在当前设备运维环境安全风险加大和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开发应用好电力行业蕴藏着巨大的信息资源,是提高电力设备管理效率效益,培育、挖掘电力企业新增长动力的当务之举。
       客观地讲,自2002年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电力工业部撤部之后,电力行业专业信息交流不贯通、不对称和电力企业信息“碎片化”的状况,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诟病。这些年来,因电力行业专业信息得不到及时传递、交流,以致一些好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得不到大家分享与借鉴,一些本该可以防范和避免的家族式、同类型设备缺陷、故障、事故,也因行业信息不对称而接二连三地发生,给电力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此,近年来不少电力企业对加强和改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传递交流、互鉴共享的呼声一直很高。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化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信息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生产要素的健全和发育,而加强整合传递、交流分享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资源,就是落实中央发展新理念、新要求的具体举措,是促进电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的不可或缺的举措,是不花钱就能产生安全、经济效益增长的新动能。面对电力市场全电量竞价上网等诸多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应增强“抱团取暖”和相互“借力”的意识,以新的理念、新的境界、新的胸怀,克服思维惯性,打破行业信息交流壁垒,使加强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交流共享成为全行业各电力企业的共识。为此,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作为承接政府部门相关行政服务职能的行业协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要求,确定会同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电力行业各大电力集团公司,搭建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的交流传递、互鉴共享,催生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平台经济新动能。
       一是设备前期管理信息交流平台。设备前期管理是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阶段,几乎决定了设备全部寿命周期费用的90%,并直接影响设备投运后一生的安全性、经济性、维修性和效能性,是电力企业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龙头”与“基石”。近年来,各电力企业将生产准备提前介入工程建设,较好的实现了生产运维标准规范与工程建设的“无缝连接”。一些电力集团还推行了建运一体化设备管理模式,使设备工程建设与生产运维深度融合,凸显其整体集成、系统优化的管理效能,从而使建立设备前期管理行业信息交流平台机制更具便利条件。设备前期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内容主要包括:(1)年度已核准开工建设项目基本信息;(2)设备安装调试基本信息;(3)工程质量管理基本信息;(4)设备物资管理基本信息;(5)设备供应商信用管理基本信息;(6)生产准备基本信息。
       二是设备运行检修信息交流平台。目前,电力行业在设备运维信息交流上,仅有国家能源局系统发布的电力安全生产信息和电力可靠性管理信息。由于这两类信息不是从设备专业管理的角度来设置相关信息汇总统计、分析的口径,仅限于对电力行业重大事故及主要几大类设备可靠性信息的统计和发布,缺失各类设备、各专业管理方面的信息,而设备管理所覆盖的设备品类繁多,一些看似够不上统计上报标准的小问题、小缺陷、小隐患的这类专业信息,如不在行业及时传递交流,广而告之,让各单位提前防范治理,则会酿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大祸。而目前各大电力集团公司生产运维信息虽然覆盖面广、反映也及时,但仅是某一个集团的生产运维信息量毕竟有其局限性。信息量规模越大,信息所产生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从设备运检专业管理的视角,建立电力行业设备运检信息交流平台机制,对于各电力企业有效开展设备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平台信息内容主要包括:(1)各类设备运行经济技术数据;(2)设备缺陷、故障、事故;(3)设备运行管理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4)设备检修维护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5)设备改造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6)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三是设备供应商信用信息交流平台。目前,设备制造质量状况堪忧,每年因设备制造质量造成的设备事故占90%以上。但由于电力行业设备供应商信息不对称,对信用不良设备供应商形不成全行业的有效制约,让其有空可钻,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东方不亮西方亮”,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屡屡流入电网,严重扰乱了电力设备市场信用秩序。因此,本协会今年将会同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及各大电力集团公司,建立电力行业设备供应商信用信息交流机制发布平台,以形成覆盖全国电力行业的设备供应商信用管理 “一张网”,让信用不良的设备供应商在电力行业“一处失信,处处难行”,从而促进设备供应商重质量守信用,从源头上提高电力企业装备素质。同时,近年来一些电力产品检测机构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履职不规范,有的甚至完全不择手段的在产品检测环节严重弄虚作假,使得一些不合格产品流入了电力企业。为防止不合格产品的流入,电力企业无奈之下不得不对所招标采购的产品质量进行入网检测,这不仅无形中增加了电力企业生产成本,而且电力企业受检测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大型和特种电力产品还做不了质量检测,导致产品质量管理失控,以致电力行业发生多起重大设备质量事故。为强化电力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严格规范电力产品检测行为,本协会将会同国家能源局、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机构,建立电力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约束机制和设备质量检测机构主体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电力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监督约束,以确保电力产品检测质量,确保入网电力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四是备件库存余缺调剂信息交流平台。“去库存”既是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电力企业设备管理降本增效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一些电力企业自发地开展备件库存余缺调剂,但由于库存余缺调剂的信息有其局限性,影响了电力企业备件库存的调整与优化。为此,本协会将会同各大电力公司建立电力行业备件库存余缺调剂信息交流平台,以方便各电力企业“优化库存”和保障备件满足设备检修的需求。
       五是电力企业与制造企业意见反馈信息交流平台。电力企业与制造企业具有“团结造机、团结开机”优良传统,但自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行业在加强与制造行业对投运设备性能质量的意见反馈上,缺乏沟通交流平台与机制。为此,本协会将会同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搭建电力行业与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沟通交流平台,以协同促进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不断改进、完善产品性能和工艺质量,推进电力设备自主化创新、国产化应用,提高我国电力工业装备素质水平。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回首“十二五”,我们倍感自豪与鼓舞;展望“十三五”,我们充满信心与力量。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十三五”五年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战略任务及实施路径。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变革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争先创优,协同共进,不断提升电力企业设备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精益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圆满完成2016年电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十三五”电力工业设备管理事业新局面!